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69章 南洋行……5(1/2)

万历二十五年,当康王朱常洛的船队航行在南中国海的万顷碧波之上,当靖国公戚继光在京师享受着功成身退的荣养之时,他们所共同效忠与塑造的大明帝国,正步入其开国以来,乃至整个中国帝制时代都前所未见的鼎盛时期……

若以后世的地理度量衡观之,此刻的大明,其疆域之广袤,足以令任何史书为之惊叹。

法理上宣称统治的区域,北越瀚海,西抵天山葱岭,南括整个南洋群岛直至新近发现的“黄明州”北部沿海,东并倭国四岛及琉球,总面积已逾一千八百万平方公里……

而这其中,由朝廷直接派遣流官、驻扎军队、征收赋税、推行教化,实现有效管辖的实控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

尤为关键的是,这些新纳入版图的广阔天地,如辽东以北的广袤森林草原、西域的部分绿洲、整个南洋府以及倭国主要岛屿,大多实行着带有强烈军事殖民色彩的军管或军府制度,以确保统治的稳固与资源的快速汲取……

但朱翊钧也明白,想要支撑这庞大帝国运转的,不仅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效的行政体系,更有两条被皇帝朱翊钧视为帝国生命线的国策:“开海拓疆”与“固本增丁”。

朱翊钧以其超越时代的敏锐洞察,早已开始布局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尤其是被称为“小冰河期”的气候恶化周期所带来的农业减产压力。

他的解决方案,直接而有效,就是将海外变成帝国的粮仓,即便这个时候南洋府的粮食产量非常巨大,但,贸易物资中,粮食一直是一个高度管理的品类。

南洋的粮食,只能售卖给吕宋,半岛,朝鲜,大明……不能西进。

通过持续数十年的移民开拓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南洋的爪哇、苏门答腊,乃至黄明州的北部平原,已被改造为一个个巨大的热带农场。

每年,数以千计的运输舰船,如同忙碌的工蜂,将海外丰收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回本土。

据户部粗略统计,仅万历二十四年一年,从海外各府、各藩国输入的稻米、小麦、香料及其他粮食作物,总量便超过了一千万担……

这个数字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帝国各大漕运枢纽的官方粮仓屡屡告满,乃至需要紧急扩建新的仓储设施,民间甚至有“粟米陈陈相因,仓廪实而难再纳”的传言。

海外粮仓的建立,极大地缓解了本土的人口压力与粮食危机,使得帝国在面对天灾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回旋余地……

与此同时,开海政策带来的经济利益同样令人咋舌。

海事司的账册显示,通过垄断性的香料、丝绸、瓷器、茶叶贸易,以及向往来商船征收的关税、护航费,帝国每年从海疆获得的纯利,稳定在八百万两白银以上……

这笔巨额的“海洋财富”,不仅充盈了国库,支撑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如同强劲的血液,滋养着整个帝国的经济脉络,推动了东南沿海手工业、商业的爆炸式增长……

然而,朱翊钧深知,仅有土地和财富是远远不够的。

帝国的根基在于人,在于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的汉民族人口。

辽阔的海外疆域需要人去填充、去掌控,本土的文明核心也需要足够的人口基数来维系其活力与创造力。

于是,一场旨在“固本增丁”的人口增殖战略……

在朱翊钧这里提上了日程。

朱翊钧召集内阁,六部,都察院重臣,在万历二十五年的五月,连续看召开了数场的御前会议。

最终,在万历二十五年的六月,朝廷开始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固本增丁的政策。

对多子女百姓家庭减免部分赋税徭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流岚小说网 . www.liul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