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下令让各州府有计划开垦荒地,以让后续丁口有地可种,尔等农闲之时可为官府效力,挣得闲散碎银。”
“是啊大人,过去官府徭役肆虐,乡亲们既要种地交租交税,又要自带口粮服徭役,服役者都是家中主要劳力,乡亲们苦啊。
得亏当今圣上心系子民,去帮官府做事竟然有工钱可拿,而且官府用工基本都尽量错开农忙,此等善政乃我百姓之福啊。”
村民们连连点头,崇祯心头也像捡了宝贝似的。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作为新政的始作俑者,他由衷感到欣慰与自豪。
而一旁的红娘子则唉声叹气,眼里全是羡慕嫉妒恨。
先前说官差搞点小动作算个啥啊,他们那儿要是赶得上新乐一半,何至于亡命天涯。
现在希望越来越大,秦公子所作所为令她折服,她相信一定会为家乡父老换来公正。
“本官听你说家中尚有两名孩童,都送去读书了吧?”
“回大人,幼子与幼女送去了邻村社学,大儿子已经成家,次子也快了,不过草民教过他们识字,也不算目不识丁。”
“甚好,你虽当下种地,然读过书肯定比没读过好,最起码能够更快接受新事物。
当今天子力推社学须于近两年恢复到太祖时期,之后肯定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今社学皆以新学教育为主,下一代将拥有更多实用之才,而非酸儒之辈!”
缓了缓,崇祯接着道:
“正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大明未来要靠后辈前赴后继,而我辈便是为他们指引出并创造发展之路!
就如你等辛勤耕作,皆为了家中妻小,待你们年老后,靠后辈养老送终,如此生生不息,便乃我华夏之传承!”
“大人所言极是!”
“......”
与村民们有一句无一句,让崇祯对民间又有了更多新得。
他的各项新政肯定没错,只剩下怎么去执行,怎样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新乐的整体感觉不差,要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却并非一蹴而就,农民分得了土地,不会再像以往那般四处流离,全面实行乡镇村级制已经初具条件。
大明当下属于绝对农耕社会,保甲制早都不合时宜,待南方乡镇试点积累出经验便会全面推行,只是放在了五年计划靠后阶段。
或许对于这件事,可以提前一些。
与村民们告别,崇祯又四处走了走,遇到的情况都差不多。
回到驿站便提笔给孙承宗写了封手谕,让内阁将镇村普及早些提上日程。
并着手论证撤掉府管县、以及部分小县进行合并的可能性。
关于改制府管县这一旧制,崇祯以前就想过,只是暂未深入进行构思。
像这真定府管着五州二十七县,权力过于庞大,人员配备却严重不足。
就鼠疫一事显现出的一些地方办事效率低、政令传达不畅、相互推诿、上下同流合污等恶事,都是对旧规制的一种考量。
设置出镇、村两级能将皇权下乡深入到民间,这一块已经在试点,基层可以任用大量民间人士,但县级以上却略有不同。
比如新乐这种大县还好,有县丞有主薄这样的入流官员,小县往往只有知县拥有品级,其它人都可以称得上临时工。
把一干小县进行合并,无足轻重的县城改为集镇,常规的知府衙门不再管县,所有府、州、县皆由布政使司管辖,之前新设的直属府与特别府维持不变。
如此多出乡镇、村两级后仍能确保政令畅通,且效率还会更高,在人才缺乏的状况下能将有用之人集中使用,致力于民间基层服务,何乐而不为呢?
尽管现在中枢新设出那么多部门,各布政使司、府、州县也正在陆续改制,但很多地方初期仅会只有一个机构框架,人员方面还得慢慢去填补。
大明近两亿人口,品级官员长期却保持在两万人上下,真正给百姓办事的还是那些没有品级的底层吏员和差役。
自古以来越贴近百姓的人越重要,“苛政猛于虎也”,多半都是底层酷吏导致。
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崇祯提高了这群人的待遇,但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组织机构建设与百姓公仆尚需不断充实,人不在多在于精,要解决这个千年老大难问题,首当其冲仍是皇权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