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直接开到了第一家“羽羽衣橱”后院的大仓库。工人们手脚麻利,把一箱箱成品衣服卸下来,码放得整整齐齐。
剩下的那些布料,没在这里停留,直接被运到了新装修的公司那边。
陆羽已经让人在那边特意腾空了一间大房,打扫得干干净净,成了临时的“车间”。
布料整捆整捆地被搬了进去,占了小半个屋子。
东西安置妥了,陆羽立刻去找了自家男人。
她没绕弯子,而是直接说:“老公,急事。你想办法,尽快给我弄二十台缝纫机来,要快,能用就行。”
云润谦看着自己媳妇儿严肃的脸,没多问,点点头,“行,我想法子。”
因为他现在是做家电生意,所以找缝纫机不难,但一时间凑二十台还是有点难度。
他赶紧去了城东那片老旧的物资调剂市场,又托了几个修机械的朋友,还让段明弘帮忙。
连淘带借,费了些烟,多花了些钱,所以一天半的时间,二十台半新不旧的“蝴蝶”牌、“华南”牌缝纫机,就被三轮车一趟趟地拉到了临时车间。
机器有了,缺的是人。
不过陆羽已让店里的王军嫂回军属大院招熟悉缝纫的军嫂了。
另一边,她还找了小楚,让他帮忙问问家里的亲戚里有没有手脚麻利、会踩缝纫机的。
反正就是招缝纫熟手,按件计酬,多劳多得。
因为陆羽给的工资高,两天人就陆续招齐了。
八个是从军区大院来的军嫂,干活利索,眼神里带着股认真劲儿。
另外九个是小楚帮忙招过来的,都是城里在家闲着没事做的妇女,听说有钱赚,就赶紧来了。
再加上沈烟,还有两个高薪聘请来的老师傅,一共二十个人。
大家分工合作,车间里很快就响起了密集的“哒哒哒”声。
陆羽她爸也没闲着,负责搬送裁好的料子和成品,一捆捆布料抱进来,一件件做好的衣服抱出去归类放好,忙得额头冒汗,却也乐呵呵。
能帮上闺女,他很开心。
这小车间像是上了发条。白天光线好,大家紧着手干;晚上拉了电线,挂上两百瓦的大灯泡,亮堂堂的,不少人自愿加班多赶几件。
因为是按件算钱,多劳多得,谁心里都有本明白账。
大多数人是饿了就啃几口自家带来的饼子,渴了喝点晾凉的白开水。没人偷懒,没人说闲话,只有缝纫机不停歇的响声,和人们偶尔压低声音的交流。
“李姐,你这道线走得真直。”
“王婶,麻烦递给我那捆蓝布。”
……
十五天的时间,这间临时拼凑起来的车间,硬是靠着这二十几个人,把剩下的布料全部变成了成衣。
而这些成衣,像及时雨般,一批又批分发到各个连锁服装店。
当然,货是先紧着王总那深市和港城的店。
每家“羽羽衣橱”的货架上都满满当当了。眼看就要过年,买新衣的人挤破了门槛,员工收钱找钱忙得脚不沾地。
晚上盘账,那钱匣子里的钞票,摞得厚厚的。沈念琴作为公司的总财务,每天数钱、记账、跑银行,也是累得够呛。
段明弘既担心又心疼,但又没办法,只得多抽空陪她。
临时车间这边,当最后一点布头用完,最后一件衣服打好包装箱,大家才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