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映照下,队员们眼神发亮,仿佛跟着王昆鹏的引导,进行了一场思维上的模拟带队。
他们意识到,带队远不止是发号施令,更是一门需要极度细心、预见性和责任感的观察。
王昆鹏最后说道:“今天的复盘,是给你们脑子里埋下颗种子。真正的能力,需要在一次次实战中去体会、去积累。记住,你们未来要带的,不只是任务,更是活生生的人,是沉甸甸的责任。好了,今晚就到这儿,值第一班的跟我来,其他人抓紧时间休息,明天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仿佛永无止境。
第一天还在相对平坦的柏油路上飞驰,第二天就转入了坑洼不平的碎石路,扬起的尘土如同黄色的巨龙。第三天,道路愈发狭窄陡峭,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另一侧是随时可能滚落碎石的山崖,车速慢得像蜗牛。手机信号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卫星电话还保持着与后方基地的微弱联系。
当第四天下午,车队终于摇摇晃晃地抵达地图上标记的最后一个补给点——一个坐落在山坳里、只有几户傈僳族人家的小村落时,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再往前,便是连越野车也无法通行的羊肠小道和密林了。
王昆鹏指挥着大家卸下物资。他们将在这里进行最后一次休整和物资分装。
除了必要的科研仪器、样本采集工具、大量的备用电池和存储设备,更多的重量来自于维持生存的物资:帐篷、睡袋、防潮垫、高热量食物、饮用水净化设备、燃料,以及应对高海拔和复杂地形的专业装备,如冰镐、绳索、安全锁等。
每个人的背包都沉得惊人,至少有三四十公斤。孙浩试着背了一下,龇牙咧嘴地晃了晃,差点没站稳。周敏和其他几名队员也是面色凝重,显然意识到了这并非一次轻松的郊游。
王昆鹏和两位当地请来的向导——皮肤黝黑、眼神锐利的诺阿大叔和他的侄子木桑——仔细检查了每一件装备,尤其是绳索、安全带和药品。
傍晚,在村头空地上,王昆鹏召集了所有队员,进行进山前的最后一次训话。篝火在暮色中跳跃,映照着他严肃的面庞。
“同志们,”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靠自己的双腿了。前面是什么样的路,会遇到什么情况,谁也无法完全预料。”
他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缓缓扫过每一张年轻而略带紧张的脸。
“我现在宣布几条铁律,进了山,必须无条件遵守!任何一条,都没有商量的余地!”他的语气斩钉截铁,“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绝对、绝对不许单独行动!无论是去方便,还是看到一株特别想采的植物,哪怕只是离开队伍十米,也必须至少两人同行,并且告知我和向导!”
他顿了顿,让这条最重要的纪律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里。
“第二,一切行动听指挥。我和诺阿大叔、木桑是这次行动的指挥核心。路线选择、营地选址、行进节奏、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置,都必须听从我们的安排。不允许有任何自作主张的行为!”
“第三,保持紧密队形。行进时,前后距离不能拉得太开,要确保能互相看到、听到。每个人都要留意前面和后面队友的情况。”
“第四,节约使用一切资源,尤其是水和食物。山里补给困难,我们带的每一滴水、每一块压缩饼干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