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徒述斐到达府门口的时候,传旨的翰林和内监已经到了。
院子里早就已经摆好了香案,湛金也带着涯角捧着徒述斐的大礼服等着了。
见徒述斐回来,内监和翰林上前先问安,还安抚徒述斐不必着急。
等他换好了礼服出来,这才点香唱读圣旨。
等徒述斐把圣旨拿到手里,还有点惊讶:他还以为圣旨是要召自己回京!没想到竟然是明旨天下,放权让自己光明正大的管理闽广了!
定然是太子在父皇面前说了什么!徒述斐这样想道。
翰林过来对徒述斐施礼,脸上热忱敬佩:“臣刘肃,请王爷安。”
“安,免礼。”徒述斐发现这看起来弱冠年岁的翰林是个生面孔,自己从来没见过,而且他的态度也出奇的恭敬,让向来不招文官待见的徒述斐有些不安。
不是徒述斐自己多思多想,实在是过去他把文官得罪的太过了!说句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也不为过。
不过还是那句话,他不在乎——他就愿意看那群人气得头顶冒烟也干不掉自己的样子!
这位翰林也看出了徒述斐的疑惑,便做起自我介绍来:“臣是春闱后考入翰林院的庶吉士。只是之前回居所看望家中弟妹,王爷离京时,才回了翰林院正式入职。今次前来传旨,是臣自己求的差事。”
徒述斐挑了挑眉,心里胡思乱想道:怎么着?自己求了差事是憋着想来弄死我?看这态度也不像啊!
刘肃忽然一撩衣摆,直接朝着徒述斐跪了下去,脑袋更是“咚”一声磕在了地上。随后直起上半身,从怀里掏出一张写满了字的纸高高举过头顶:“小臣刘肃有冤情禀告闽广总督祚王爷!”
徒述斐本来被刘肃这一惊一乍的样子惊了一下,可一听见有冤情,便伸手接过状纸,展开来细看。
看了状纸前面几句,是刘肃介绍自己的祖籍和家世,上面明确写着,他是闽地海边一个镇子里中产之家的独子。因为少小显露才学,家中也有些家资,便开蒙读书。
到了十岁上,闽地科举不兴,家中父母便托付家中亲戚,送其前往江南文兴之地读书。
期间种种不提,只说五年前他和家中的联系断绝。后来回乡探亲才知道自己一家,甚至住在海边的两位舅舅,闽州城的叔伯,都因霍家而亡。
又暗中查访,找到了幸存的堂弟妹表弟妹等人,得善心人士资助继续读书,只等着入了朝堂之后,为自己家中长辈兄姐申冤。
“你先起来!”徒述斐看着状纸,领着刘肃进了正厅,指着椅子示意他先坐下。
等两人坐定,才开口询问:“你是太子哥哥的人?”
“王爷慧眼如炬。小臣是借着公差的机会先来闽地给王爷助力的,殿下安排的其余人手,要经过吏部的手续,才能正式前来相助王爷。”刘肃拱手,额间的一块红色也没能遮掩住他对徒述斐的敬慕表情。
“你这状纸上说,是因为你叔叔家的一对双胞胎姐妹被霍家看中,王府的管家去你家强纳,你叔叔不同意,你伯伯家的长子推搡了那个管家一下,当晚两家连在一起的屋子就都被烧了个干净。
家中人口共十六口人,你家长辈五人身故,你的三位兄长、两位嫂子、一个小侄子都葬身火海。那对姐妹不见踪影,你后来找到了重度烧伤的堂姐和堂弟,以及你叔家堂哥的儿子,可对?”徒述斐把刘肃的叙述用白话描述了一遍。
“去取卷宗来!”徒述斐吩咐了一声,又低头去看状纸。
人间惨事莫过于此。刘肃父母听闻噩耗前来殓骨奔丧,也永远留在了这闽州城里。然后就是刘肃舅家两个舅舅,不知道其中内情,本着亲戚之谊前来处理丧事,结果才进了城门,就被以冲撞王府的罪名给扣下了。
家中的两位舅母并外祖父母表弟表妹惊惧不已,老人家求告无门,又急又气的去了。两位舅母带着孩子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终于等来了刘肃。
只是这两个女子最终得知丈夫亡于南安王府的私矿中后,就被娘家人带回去了,两个舅家的孩子也就全都交托给了刘肃。
世间大多数的苦难,多数逃不过“家破人亡”四个字,徒述斐虽然在刑部阅览了许多卷宗,可看到这样骇人听闻的案子,还是忍不住又悲又愤。
此时灵宝取了卷宗,展开在闽州城民居失火那一页来给徒述斐看,里面还夹了一张纸,是李六的补充。
相比卷宗上那简单的一句话,李六的调查补充要详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