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押回京的周王,与妃嫔被贬为庶民,流放云南。
老朱嫡子之中,秦晋二王早薨逝,如今周王被废,仅剩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
金陵。
御书房。
依靠大臣辅助,朱允炆已然将朝中大权揽在手里。
二十出头的朱允炆一身明黄龙袍,气定神静,隐有君王之态。
“两位卿家,周王谋逆已令朕羞愧皇祖,此番…唉…”
示意太监将奏报传于二人,朱允炆叹息扶额,佯装愁苦。
“北燕之地,燕王蠢蠢欲动,囤积粮草军械。”
“朕实不忍叔侄背离,刀剑相向,此番如何是好?”
不忍?
齐泰和黄子澄心头腹诽,不过新君年幼,惧怕藩王势大尔。
君王行正大光明之道,统御万民,算计与阴谋自然只能由他们臣子来干。
削藩若成,稳定大明江山社稷,建文一朝功莫大于此!
他们君臣之间,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黄子澄上前进言:“如今燕王有谋逆之嫌,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也。”
“陛下当立即派人将燕王一同押送回京,否则必成大患。”
“此举万万不可!”齐泰坐不住了,坚决反对。
他迎着朱允炆疑惑的目光,理性分析道:
“燕王势大,军卒彪悍,贸然行事只会逼反,届时事态愈发不可控。”
“燕王依仗无外乎将士与军卒,不如先削羽翼,再图后计。”
唰!
齐泰目光决裂,隐隐有和黄子澄针锋相对之意。
削藩他主张“擒贼先擒王”,派军直取燕王。
谁料陛下听信黄子澄之言,自弱小的周王开始,要师出有名。
如今打草惊蛇,已经错失良机。
再欲动兵,晚矣!!
诸王群起,国将不国!
御书房里。
黄子澄和齐泰吵得不可开交,纷纷在指责对方的过错。
朱允炆头疼不已,不想战事大起的他还是采纳了齐泰的意思。
“贸动兵戈,令社稷飘摇、百姓罹难,非朕之愿也。”
“陛下,圣明!”
齐泰面带胜利微笑拱手,一旁的黄子澄面露难堪,心知也只好如此。
早朝。
朱允炆宣旨。
派工部侍郎张昺任北平布政使。
谢贵、张信(投靠朱棣)为北平都指挥使,命都督宋忠等人驻守开平等地。
一来削兵权,二来监视,防止燕王生变。
与此同时。
一份来自四川的奏书,传到朱允炆手中。
岳池教谕程济称:“夜观乾象,见荧惑守心,此兵象也。”
“臣以术数占之,明年七月,北方有大火起,侵犯京师,为害不小。乞陛下先事扑灭,无贻后悔。”
北方兵起,明年七月?
虽然预测与朱棣造反时间一致,可明年战事要起的言论,还是让朱允炆大怒。
“妄议国事,祸心可诛!”朱允炆当即将程济囚来金陵,欲杀之。
“陛下幸囚臣,至期无兵,杀臣未晚也!”
程济让朱允炆明年再杀他,看看是否如他所言,朱棣明年会起兵谋反。
思量过后,朱允炆将之囚禁在大牢之中。
牢狱里,程济望着窗外已然刮起了阵阵风雪,身体不自禁缩了缩。
“社稷倾覆,悔之晚矣…”
金陵,“仁义大衣”正掩盖着这位帝王内心的寒意…
千里之外的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