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一些恶搞,黄一凡随便回了刑艺几句话,就此下线。
“啊”
“秋水先生,秋水先生”
刑艺连发了几个问号,但这会儿却再也没有回音。
“唉,秋水先生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太大了一些。”
见秋水先生下了线,刑艺叹了一口气。
不过,过了一会,刑艺却又是开心了起来。不管怎么说,自己“水木”能将秋水先生请到已经是无比的幸运了。而且,刚才虽然秋水先生没有回应论坛里面的是不是他,但从秋水先生的话里,似乎也是一种暗示。
估计是秋水先生无疑了。
心里面,刑艺确定了下来。
不过,既然秋水先生不愿意正面暴光,那自己这边也不没事找事。只要秋水先生有时间将写好的文章发在水木bbs论坛,那就ok了。
脸上带着笑容,刑艺这一次却是再也不急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没有怎么理会刑艺的想法,黄一凡再写开始写了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同样来自鲁迅,名字叫做藤野先生。
可以说,藤野先生是鲁迅小说当中一篇非常独特的文章。与之前黄一凡发布出来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起来,前两篇散文只不过是黄一凡拿来的热身之作。真正黄一凡所要写的,真正黄一凡所要搬到这个世界的文字,并不是什么回忆童年类的趣事。
事实上,鲁迅的文章能得以流传,鲁迅能成为一代文豪,靠的也不是这一些轻松欢快的散文。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沉闷的。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骂人的。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犀利的。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为了挽救中国人精神的。
这一篇藤野先生,便是一篇挽救中国人精神的导言。
令黄一凡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当中记载的两则故事。
第一个故事:当时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中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第二个故事: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和艺术,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至此,一代巨匠,便在那一刻走上了人生的正轨。
“妹呀,校方并没有解释秋水的真实身份,明明他就是真正的秋水先生,为什么不说”
水木论坛里,各水木学子以及一些界的精英不时讨论说道。
“别急,水木校方虽然没有承认,但也没否认呀。”
一位学子安慰的说道。
“咦,这倒说的是。”
“所以,我们还是期待秋水先生自己公布身份吧。也许,现在秋水先生不公布身份,是有别的原因呢大家也不要总是猜来猜去,有这功夫,不如研究秋水先生写的散文吧。”
“是极,是极,天下散文,唯我秋水,这句话不是白叫的。最近秋水先生写的这两篇散文,当真是经典。特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真不知道,秋水先生若是再写其他的散文,还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一众学子都是界的精英,对于这一些散文自然有独到的欣赏眼光。
而就在一众学子欣赏着秋水写的散文之时,秋水id却是又发了一篇散文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呢
在开始阅读这一篇散文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知道。
不少人看到这个标题,心下里还觉得,这又是一篇秋水先生回忆性散文呢。
可是,当一众读者看完了这一篇藤野先生之后,无数的读者瞬间沉默了下来。
正文第五百五七章:少年闰土
沉默。
为什么沉默
其实,沉默的原因,只是一众读者感觉到内心无比的难受。
他们原以为这只是秋水先生又一部回忆性的文章,而且从开头来看,也的确是这样的。可是,当看到文中主角在日本学医之时的遭遇,内心的难受却是无以复加。
“太无耻了,中国人就考不了高分吗,中国人得到了60分就是作弊的吗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
“弱国无外交,弱国的身份也使得本国普通民众在与他国的交流当中都会受到无比的羞辱。”
“是呀,民国时期小日本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而我们中国却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弱小的国家哪怕是走在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欺凌。”
不在沉默中死亡。
那便在沉默中爆发。
所有读者看到藤野先生这一篇散文之后,都被秋水先生在日本学医之时所受到的遭遇感到愤怒。
他们大声的急呼。
他们不断的大喊。
他们在网上发泄。
只是,对比无数网友愤怒的心情,当看到一众中国人对于电影当中日本人杀害中国人无动于衷之时,那隐藏在无数读者内心的难受,才是最让人纠心的。
“难怪小日本当时会看不起我们,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小日本会看得起自己吗”
“那些麻木的人应该来看看秋水先生写的这一篇文章,看看秋水先生的文章是否能够激起你那颗爱国的心。”
“是呀。当年日本也才多大的地盘,多少的人口,为什么可以侵略中国,为什么。还不是中国人软弱麻木。如果当时所有的中国人一起站起来抵抗小日本,小日本又如何能侵略中国。”
“我似乎有一些明白秋水先生写散文的用意了。也许,秋水先生写当年自己弃医从文的经历,其实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能够拯救中国人的不是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就像秋水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一样,当医生能医一个人,两个人,但医不了千千万万个人。秋水先生,您弃医从文真的是弃对了。”
藤野先生与阿长与山海经,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不一样。
不再只是回忆以前,也不再是想着童年的乐趣,而是一部无比严肃的爱国散文。
虽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