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已挑选百余名精通儒学的学子,近期便随流官赴柬,开设中华学堂,确保民心归向。”
“如此甚好。”弘历颔首,抬手示意。
“此事你办得稳妥,朕心甚慰。你回去后尽快拟定各项谕旨,交由内阁审议后颁布施行。”
顾廷仪躬身谢恩:“臣遵旨!”
“扶南省已定,南掌国之事,也该提上日程了。”弘历话锋一转,目光投向殿外,似穿透宫墙望向南洋。
“南掌国作为大清藩属,近年一直受万象、占巴塞分裂之困,英塔松虽有心统一,却力有不逮。
更重要的是,前年朕令其按大清军制整编新军,如今已有一年半载,战力究竟如何,也该验验成色了。”
顾廷仪心中一动,试探着问道。
“皇上的意思是,统一南掌国,借机历练新军?”
“不止于此。”弘历摇头,语气添了几分深远。
“练军只是表象,朕要的是南掌彻底归入大清版图。”
弘历指尖敲了敲御案上的柬埔寨归附表文。
“待英塔松借新军之力平定万象、占巴塞后,你便遣使臣晓谕其意,令其效仿柬埔寨,举国上表并入大清。”
顾廷仪瞳孔微缩,随即躬身颔首,语气恳切。
“皇上圣明!南掌地处南洋要冲,并入后便能与扶南、红河、澜沧三省衔接成片,打通南洋与内地的往来通道。
新政推行可借势延伸,其影响也能逐步覆盖南洋周边,于疆域稳固、商贸流通皆大有裨益。”
“正是此意。”弘历颔首,语气锐利起来。
“传谕英塔松,大清可派遣军事顾问拟定作战方略,调拨足量火器弹药,按成本价结算。
朕要亲眼看看,按我大清军制练出的兵,到底能不能打。”
“若英塔松迟疑不从?”顾廷仪谨慎问道。
“那就让他看看扶南省的先例,再掂量掂量新军的战力到底是谁给的。”
弘历语气平淡却带着威压。
顾廷仪躬身应道:“臣明白!既以武力助其统一,又以恩威劝其归附,双管齐下,南掌必不敢违抗。
臣这就拟旨,派遣精通军务与南掌国情的使臣赴任,再协调兵部筹备军械调拨事宜。”
“另有一事,”弘历指尖重重叩在御案上,眸中闪过一丝厉色。
“传朕密谕给张煌,令其严密监视南掌战局,探查万象、占巴塞两部虚实。
若英塔松久攻不下、陷入胶着,可酌情出兵策应,助其平定叛乱、完成统一。”
弘历话锋一顿,语气添了几分凝重。
“但切记,清军仅以‘援藩平乱’为名,在南掌边境牵制敌军、补给军械即可,不可贸然深入腹地。
西洋诸国对我大清经营南洋早已心存不满,此举正是为堵其悠悠之口。”
顾廷仪心头一凛,连忙躬身应道。
“臣遵旨!臣即刻拟写密谕,确保万无一失。”
“去吧,”弘历抬手示意,“此事关乎南洋全局,宜速不宜迟,有任何异动即刻奏报。”
“臣告退!”